讓探究活動提高政治課堂的有效性
高二政治組 劉雪娥(湖北大學法學碩士)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學會方法、體驗情感。在教材編寫安排上,新教材設計了很多教學的探究活動環(huán)節(jié),而且每單元后將“探究活動”作為獨立的一目教學內容加以呈現,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主動構建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探究活動成為新教材的一大亮點,在新課改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一堂政治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合理有效地開展了探究活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運用探究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應該探討的課題。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理例結合,闡述新課改下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探究活動,提高課堂有效性。
一、 自覺接受探究教學新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將探究活動定位為正文,在四個必修模塊中共設探究活動412個,其中必修一114個,必修二82個,必修三98個,必修四118個,新教材不惜筆墨設立探究活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新教材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實行學生活動為主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學生來完成學習任務,只有學生愿學,會學,才能學好。探究教學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能力,符合新課改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要求我們要對探究教學的精神實質有清醒的認識,自覺接受探究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自覺運用探究教學,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
二、 合理取舍探究內容
新教材遴選了大量的可作探究活動的素材,每一框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問題,在每一單元結束后又有一框題的綜合探究活動,作為政治教師如何來正確處理和安排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還是有所取舍、把握重點呢?
探究活動是方法,要為教學內容服務。探究活動的設置應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而設置。進行探究活動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鍛煉哪方面能力,要對學生產生哪些思想、情感、價值觀的影響。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可以依據目標篩選材料,設計問題。新教材遴選了大量的可作探究活動的素材,這些素材絕大多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們組織探究活動的首選材料。就是這些材料,在我們具體教學時仍然要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選擇,不能全部照搬。教材里的探究活動,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有兩種處理的辦法:
第一,大膽舍棄不必要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探究活動設置的必要性是評判其有效性的首要標準。在相關教學內容中,探究活動的設置、探究主題的提出有沒有必要,有多大程度的必要?從活動的投入準備到承載的教學厚度和深度直至所產出的價值意義值不值?如果為了活動而活動,就失去了在課堂教學中本該具有的有效意義。比如,《經濟生活》P35“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共設立9個探究活動提問19個。如果這部分探究活動都在課堂上逐個使用,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該框中經濟成分都是并列關系,不是縱向遞進關系,因此,可對前面七個進行分組探究,既是對課本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合作共享理念的具體實施,并且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第二,勇于替換陳舊過時的。教材編寫由于編輯出版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在探究活動設置上難免有些脫離我們生活的、過時陳舊的、不符合地方實際的內容,對此我們就應大膽置換或棄之不用,如“政府在非典中有作用”我就給它置換成了“08年冬天的冰雪災害中政府的作用”。除了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探究活動材料外,我們還可以增加一些社會熱點材料、身邊現實材料、本地的鄉(xiāng)土材料,諸如天宮一號、肉價上漲問題。一個原則,就是活動素材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教學目標。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為的是引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從而有效服務于教學,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探究活動材料的用與不用,用多與用少,怎樣用,要根據教學目標而定,要為教學目的服務。對于某一節(jié)教學內容來說,既不是活動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探究教學活動的多少要依內容而定,能說明問題就好。因為探究活動要占用不少時間,我主張盡量集約化,少而精,提高單位時間效率。
三、 準確選擇探究活動設置的點
探究活動安排必須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通過一定的熟悉又感興趣的情景材料,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小組合作、相互討論,完成探究活動。這就要求探究活動的點的選擇必須準確合理,否則會出現該探究處不探究,沒必要處空探究的情況,一般來說,往往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或道德情感教育處,它既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躍氣氛,又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和價值沖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在《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框題中,探究活動設置的重點應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與我們的應對”上,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積極影響:推動生產力發(fā)展,通過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來實現。另一方面是消極影響,使世界經濟發(fā)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發(fā)達國家財富不斷積累,發(fā)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使經濟風險全球化,加劇經濟不穩(wěn)定,對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威脅。所以既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又要趨利避害,防范風險。這部分內容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值得探究,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對立的正反兩方面觀點,因此可以探究,即通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形成雙方激烈的辯論來完成,充分展現探究活動給課堂帶來的生機和活力。
四、 準確定位探究活動展開的著眼點
探究活動中,如何使學生有一個適當的著眼點,從而進入教材的知識結構中,這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如在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中第一個探究活動:“什么是商品”中,探究問題是“上述不同種類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這個問題學生可能在探究活動中歸納出“他們都有用”這樣的共同特征,這時候教師就應該點撥:從這些物品的來源或產生角度來思考。這樣,學生就準確抓住了著眼點,能順利生成、接受教材的知識結構。
五、 精心設計探究問題
古人云:“善問者如敲鐘,叩之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對于探究性學習方式而言,問題的設計則是探究性學習取得實效的關鍵。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精髓,因為它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進行發(fā)散思維。
如在講授國際關系內容的時候,我收集了大量圖片和數字來說明中日關系的冰凍狀態(tài),但隨即又投影出安倍晉三訪華(稱破冰之旅)和溫家寶訪日(稱融冰之旅)的圖片和資料,然后追問日本為什么要破冰?中國為什么又要融冰?在矛盾中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期盼、渴知的心理狀態(tài),有效激活了思維的探索性。在講到中美關系時,我先向學生展示了美國的對華政策:一方面,警告臺獨勢力不要太過火,要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又向臺灣出售大量的軍備武器。學生正對美國的行徑感到憤怒的時候并對美國的政策產生疑惑的時候,我根據材料情境順勢提問:美國的對華政策為什么具有兩面性?在學生的疑惑與思維阻滯點上提問,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與探索。